焦慮徵狀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到焦慮的情緒,如在玩過山車之前、考試或要預備重要的演說之前,有緊張焦慮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少量的焦慮是可以幫助我們在真正的危機下,生理和精神上都提升至警戒的狀態,以致能做到最佳的表現,去解決當前的難題。但當一個人大部份時間都有過多的焦慮,又或當面前沒有真正的危機,而生理上仍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以致於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學習、工作或家庭的話,焦慮便可能成一個需要處理的精神問題。
以下是一些常見與焦慮有關的精神問題:
廣泛性焦慮症
兒童、青少年或成年人,都有機會患上廣泛性焦慮症。據估計,在香港大約有4%的人患上廣泛焦慮症,以女性患者較多。患者主要的徵狀,是會對各種大小的事情都有過分的焦慮,包括日常生活、學業、工作、健康、金錢或安全等。想法一般比較消極,常常預料將來充滿各種不同的威脅。即使明白到自己有過多的焦慮,但仍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甚至明顯影響正常的社交、學業、工作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功能。有些成績不錯的兒童和青少年,亦可能會對於學業成績感到過分焦慮,而哭嚷著不想上學,甚至拒絕上學。
其他常見徵狀包括:坐立不安、容易疲勞、難集中精神、易發脾氣、肌肉繃緊酸痛、睡眠欠佳或失眠等。有些患者會先出現身體上的病徵,例如疲倦、頭痛、腸胃病等,而且很多時會一個徵狀紓緩了,另一個徵狀又出現。他們甚至會反覆進行各類身體檢查,但都會發現器官功能正常,而沒發現問題源自情緒。只有當廣泛焦慮症得到治療後,這些身體上的徵狀才會紓緩及痊癒。
目前治療廣泛焦慮症的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同時進行。而心理治療中,臨床証實能有效治療廣泛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則利用各種技巧,協助患者改變災難化的思想模式、建立有幫助的行為模式、學習鬆弛的方法及增強解決難題的能力。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社交焦慮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在香港約有3.2%的人患上這病症。患者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恐懼,經常感到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注視,並且擔心自己會作出尷尬或出醜的行為,引起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常見的社交焦慮情境包括在公開的場合表演,參加或主持社交活動,在小組或會議裏發言,在商店與店員交談,在別人面前吃東西,在公共廁所站立小解(男患者) 等。患者很多時都會避開這些社交場合,又或者盡量在人群中避開他人注意,甚至不發一言。他們在社交場合中,也容易引發焦慮的生理反應,如面紅耳熱、手震或發抖、說話出現困難、聲音震顫、大量流汗、胃部不適、手腳冰冷等。而兒童的患者則更可能會哭嚷、發脾氣、身體繃緊或退縮。
這些徵狀與性格孤僻不同,他們本身其實不喜歡這樣,也理解自己的恐懼是過度或不合理的。但可惜無法自控,往往只能以逃避來解決,或強忍著強烈的焦慮或恐懼,甚至嚴重干擾其正常生活、社交活動、職業或學業功能。
社交恐懼症很多時在青少年期出現,但也有早於兒童期或成年後才出現。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臨床心理學家會通過面談、分析和各種技巧,幫助病人糾正思想上的謬誤,從而改變逃避行為和減低焦慮。更與患者共同訂立的進程表,練習如何逐步面對他所懼怕的場面,改善在社交場合中的與人相處的技巧,令他恢復身處這些場面時的信心。
驚恐症 (Panic Disorder)
驚恐症是焦慮病的一種,在香港約有3.9%的人患上這病症。驚恐症的患者通常在不能預期的情況下,重複地出現「恐慌突襲」的徵狀。
「恐慌突襲」是指一個人突然間在數分鐘內,突然感到身體強烈不適,可能是心跳加速、冒汗、顫抖、呼吸困難、窒息感、胸口痛、胃部不適、麻痺、頭暈、忽冷忽熱、手腳麻痺、感覺不真實、虛幻或抽離等。而當事人面對這身體突然不適的狀況,便以為這表示真正的危險,以致產生極度的恐懼,例如害怕自己會失去控制、失去理智、暈倒、心臟病發、甚至暴斃。
當一個人經歷過第一次「恐慌突襲」之後,可能會自然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特別敏感,這又會引發更多的「恐慌突襲」。因為焦慮本身也可以引起這些生理的反應,增強身體的不適感覺,這些預期性的焦慮也就形成惡性循環,使當事人明顯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避免「恐慌突襲」的發生,如避免做運動、或避免去不熟悉的地方,逐漸影響其日常生活、工作、學業和社交生活。
驚恐症亦是中一種痊癒率甚高的焦慮症,現時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
恐懼症 (Specific Phobia)
恐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西方約有7-9%的人患上這病症。患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過度且不理性的恐懼反應。就算患者明知實際上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恐懼情緒。這些恐懼的事物或情境的例子包括動物(如蜘蛛、昆蟲、犬隻等),自然環境(如雷暴、高的地方、水等),害怕見血和打針,或一些特別的處境(如乘坐飛機、升降機、密室等)。
當面對著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時,患者除了強烈的情緒反應,亦可能會出現一些身體反應,如流汗、顫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胸口翳悶或作痛、手腳麻痺或無知覺、作悶作嘔或胃部不適、窒息感、頭昏眼花、或快要昏倒的感覺、思維不清晰、有強烈逃避的行為傾向。而兒童的患者則可能會哭嚷、發脾氣、身體繃緊或纏著成年人等的反應。當過度的恐懼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學校生活或工作構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便應及早處理。
恐懼症的痊癒率甚高,現時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行為治療。
分離焦慮症 (Separation Anxiety)
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兒童,當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離時,會表現出跟他們發展階段不相符且過度的焦慮,並可能出現以下其中一些徵狀:
- 每當離開家裡或與父母親分開時,或預知將要分開時,會持續感到極度困擾。
- 經常擔心會失去父母親,或擔心父母親受傷。
- 經常擔心會發生不幸事件,導致和父母親分離(如迷路、意外或被綁架)。
- 由於害怕和父母親分開,不願意上學或離開住所去其他地方。
- 害怕獨自一個人。
- 因害怕父母親不在身邊,而持續拒絕獨個兒或在家外睡覺。
- 反覆做有關與父母分離的惡夢。
- 當要與父母親分離時,會經常投訴感到身體不適(例如頭痛、胃痛、作嘔等)。
由於以藥物治療分離焦慮症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臨床上所發展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分離焦慮症若能及時發現,治療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若再加上家長的配合,則對於個案生活的負面影響絕大部分都能夠消除掉,也能避免將來發展成其他的精神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有了正常語言能力的兒童,因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在某些場合保持沉默不語的現象,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非語言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是較為罕見的症狀,出現率約0.03% - 1%。患者多在3-5歲時起病,以幼兒居多,其智力一般發育正常,主要表現為沉默不語,甚至長時間一言不發。這種緘默不語的現象具有選擇性,在他們認為安全和放鬆的情況下,如在家中,或對所熟悉的人或某些好朋友,他們能正常地用語言和別人溝通。拒絕講話的場合一般是指學校、社交聚會或在陌生人面前。他們在那些場合時往往感到高度的焦慮,以致影響他們在校內的學習表演,如未能回答老師的問題、朗讀、問有關功課的問題等。嚴重者更可能影響到其交友或被欺凌的情況。但患者有時也會用手勢、點頭、搖頭來表示自己的意見,或只用「是」、「不是」、「要」等單詞來表示,亦偶有用寫字的方式表示意見。
由於選擇性緘默症屬於心理障礙,在治療上是以心理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