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不偕老 「銀髮離婚」須有法
日期: 20/04/2020
轉載自:時事分析 | 社會流動及福祉 | 2020-04-20 | 《星島日報》
不少婚姻都是由兩個人懷着同偕共老的心願開始,但亦有老夫老妻最終選擇分開,投入新生活。近年,多個國家的中高齡人口,都出現離婚率上升,形成「銀髮離婚」(grey divorce)現象,不但其原因備受關注,離婚長者所需的支援,也值得社會討論。
「銀髮離婚」一詞最早於2004年在美國出現,日本人則稱之為「熟年離婚」,一般是指50歲或以上的夫婦於結婚頗長時間後離異。過去20年,這個現象在全球不少國家漸受關注。
老伴關係走到盡頭 英美銀髮離婚率倍增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的數字,當地異性離婚個案由1995年的155,499宗,逐漸下降至2018年的90,871宗,跌幅為約41.6%。然而,當地中年及年長人士的離婚個案數字,以及相關數字佔每年總離婚個案的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55至59歲男性的離婚數字,由1995的6,174宗上升至2017年的9,500宗,佔全年離婚個案的比例,也從4.0%增至9.3%;至於60歲或以上的男性,同時期的離婚數字則從5,791宗升至9,831宗,相關比例亦從3.7%增至9.7%。
此外,美國人口普查局及全國衞生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當地每1,000名25至39歲的已婚人士中,已「離婚」的由1990年的30人,減少至2015年的24人;在40至49歲的年齡組別,卻由18人微升至21人;至於50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更是由5人增至10人,升幅達一倍。
雖然上述統計也包括在較年輕時分開的離婚人口,未必全屬於「銀髮離婚」,但在各地仍引起不少關注,並研究為何有些老夫老妻會選擇各奔前程。
原因一:價值觀更迭 相信自己一個更開心
美國有研究人員利用社會調查機構General Social Survey(GSS)於1994、2002及2012年,就市民對離婚取態的數據進行分析。該機構把隨機抽樣的受訪者分為多個年齡層,再問他們是否同意離婚是解決婚姻危機的最佳方法。結果發現,各年齡組別的受訪者於1994至2002年期間,對問題的取態沒有太大變化;惟於2002至2012年間,所有年齡組別的受訪者,表示同意的比例均有顯著上升。
研究人員認為,愈來愈多年長人士同意離婚屬可接受的解決方案,是由於他們傾向不再被一生一世的婚姻價值觀規範,又指出這些想法於1994至2002年間開始出現,並於2002至2012年間漸獲認同。研究人員相信,隨着年長人士更接受離異,未來「銀髮離婚」的數字將繼續上升。
來自北京、62歲的劉女士似乎也是認同上述問題的其中一人。據傳媒報道,她與結婚40年、任職大學講師的丈夫離婚,原因是認為丈夫性格隨年長而變得吹毛求疵,二人無法共處。她認為離婚不是丟臉的事,長者亦沒有必要為了另一個人犧牲自己未來的幸福,最重要是活得開心和隨性。
原因二:再婚易再離
除此之外,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在1946至1964年嬰兒潮時期(baby boom)出生的人,於成年初期的離婚率相當高,當中不少人在稍後時間曾再婚。而當地50歲或以上夫婦(不少在嬰兒潮時期出生)中,再次離婚的個案較首次離婚多出一倍。而在2015年的離婚個案中,有48%曾經再婚。再婚者易離,部分解釋了「銀髮離婚」為何會成為當地較常見現象。
那麼為何再婚關係較難持久?上文分析GSS數據的研究人員指出,再婚人士雙方的性格差異一般較大,二人能維持婚姻關係的時期較短,而且曾經歷離婚的人再婚後,當婚姻關係遇上低潮時,較傾向選擇再次以分開解決問題。此外,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Aaron Anderson指,一般再婚夫婦的年紀較大,雙方都工作了一段時間,而且擁有財產,財政上能完全獨立,所以較有條件選擇分開。
原因三:預期更長壽 用下半場重塑生活
另有意見指,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亦是「銀髮離婚」上升的原因之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字,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於2000至2016年間,由66.5歲上升至72歲。去年一名退休規劃顧問在美國財經雜誌Forbes發表文章,指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平均預期壽命較以往世代長,他們在50多歲時仍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希望在婚姻關係中尋找更多快樂,繼而使他們傾向不再對離婚存在壞印象。
與此同時,部分年長人士步入退休階段後,與結婚多年的伴侶有更多相處時間,卻發現二人相處不如想像般如意,故決意離婚,開展新生活。據英國傳媒報道,當地一名男士於65歲時選擇結束33年婚姻,他憶述以往與前妻每晚相見數小時,退休後卻要每日24小時相處,並發現前妻已有不同的社交活動,二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異,即使接受婚姻輔導,仍未能有效解決,因此選擇分開。他直言,很多與他同齡的人也健康和富有,反問為何要讓餘下的人生,困在不愉快的婚姻之中。
說到底,婚姻結束,各有前因,離婚不一定是悲劇,反而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然而,「銀髮離婚」衍生的問題仍然值得社會關注。
危機:相依數十載 頓失心靈或經濟支柱
首先,年長夫婦相處數十年後分開,不難想像他們的情緒及財政均需時適應和處理。美國老人精神專科醫生Andreea Seritan表示,她常遇上剛離婚的長者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甚至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徵狀,包括發惡夢,又指出精神困擾或會引發身體毛病,例如抑鬱會增加患上心臟病、柏金遜症、二型糖尿病等風險。
除了情緒影響,財政問題也值得關注。輔導機構Good Therapy發表文章指出,年長夫婦離婚或要處理分配退休金、物業、保險等問題,這些財產實際上需要支撐未來兩個家庭的生活開支。而財產經分配後,其中一方或雙方的經濟狀況會較以往不同,使他們感到壓力。該文章又指,假如離婚夫婦其中一方財政上完全依賴對方,上述問題將變得更嚴重。
此外,有經濟學家曾分析30多歲及50多歲離婚的財政影響,發現一般中年離婚人士的經濟狀況會較年輕的為差,其中一個原因是年輕人較容易重新投入勞動市場,仍有30至40年時間為退休做好準備,但中年離婚人士則有較大機會面對財政問題。
本港銀髮離婚比例增 婚姻輔導避免「合久必分」?
在香港,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50至54歲的女性,在1991年的離婚或分居人口比例為2.3%,到2016年則達到10.2%,25年間上升7.9個百分點,至於40至44歲的女性,在同一時期的離婚或分居比例僅增加5.7個百分點,可見「銀髮離婚」的趨勢可能也在本港出現。不過,相關統計資料最年長的組別為50至54歲,若要更深入分析,便需更年長人士的離婚統計數據。
不論是年輕或年長夫婦,假如遇上婚姻問題,或是離婚後出現負面情緒,均可向坊間的專業機構尋求輔導和支援。例如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有提供婚姻治療服務,予受兩性關係困擾的已婚、同居或未婚夫婦,治療師會以面談了解求助者的問題,繼而幫助處理困局。
日本興起「卒婚」 讓夫婦反思婚姻
除了尋求輔導,近年日本流行「卒婚」,以回應「銀髮離婚」高企的社會危機。有關概念源於當地女作家杉山由美子的著作《卒婚:不離婚的幸福選擇》。「卒」在當地是「畢業」的意思,「卒婚」即從婚姻中畢業,是一種「既非婚姻也非離婚」的相處模式。與「分居」不同,「卒婚」更帶有積極正向的涵義,關係建立在體諒的基礎上,協助對方做想做的事。
日本許多中年夫婦踏入40、50歲後,因孩子長大而不再需要父母陪伴,夫婦關係逐漸疏離,此時「卒婚」便成為他們的一種選擇。杉山由美子建議婚姻關係遇上問題的夫婦,可透過旅行、短暫分開等方式,重新審視婚姻的價值。雖然「卒婚」尚未在其他地方興起,但箇中給予雙方思考和喘息空間的概念,也值得遇上相處問題的伴侶參考。
話說回來,婚姻對每個人的意義也有不同,有人認為「千世修來共枕眠」,有緣一起是福份;有人踏入黃昏之齡後視婚姻關係為束縛,選擇與枕邊人說再見。其實,夫妻之間相處在乎理解、信任及尊重,即使沒法挽手一輩子,也可互送祝福。